(资料图片)
一、题文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节选)岑参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虏塞兵气连云屯,战场白骨缠草根。剑河风急雪片阔,沙口石冻马蹄脱。亚相①勤王甘苦辛,誓将报主静边尘。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注]①亚相:封常清以节度使之职摄御史大夫,御史大夫在汉代地位仅次于宰相,故称其为“亚相”。(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A.前四句写出征场面,上将手执旄节,战鼓雷动,三军齐呼,渲染出军队浩大的声威。B.五六句用对比手法写敌众我寡,敌军来势汹汹,如黑云压城,我军战败,伤亡惨重。C.七八句写天气奇寒,表现了环境的艰苦,衬托出将士奋不顾身为国纾难的英雄气概。D.本诗用雄健的笔触,描绘出宏伟壮阔的图景,充满浓郁的边塞气息和浪漫主义激情。(2)本诗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都是送别诗,但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二、解答
(1)B.“五六句用对比手法写敌众我寡”分析有误,这里只是说对方军队集结之多,没有采用对比的手法,这里诗人借对方兵力强大以突出己方兵力的更为强大。“我军战败,伤亡惨重”分析有误,这里是借战场气氛之惨淡暗示战斗必有重大伤亡。(2)这首诗开始几句展现了我军浩大声势。“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通过写战场上的气氛写战争异常艰苦。“剑河风急雪片阔,沙口石冻马蹄脱”写边境雪大寒冷,展现边塞条件的艰苦。“亚相勤王甘苦辛,誓将报主静边尘”,主将不辞辛苦,立志报国,要保边境安宁,展现的是将士们奋不顾身,誓死报国的英雄气概。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描写的是我国西北边塞的壮丽景色,以及边塞军营送别归京使臣的热烈场面。表现了诗人和边防将士的爱国热情,以及他们对战友的真挚感情。答案:(1)B(2)此诗主要是展现了戍边将士们不顾边塞苦寒,不怕牺牲,奋不顾身,誓死报国的英雄气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借写边塞壮丽景色,抒发了诗人因朋友反京而产生的依依惜别之情,也展现可使人的浓浓爱国之情。白话译文:上将手持符节率兵西征,黎明笛声响起大军起程。战鼓四起犹如雪海浪涌,三军呐喊阴山发出共鸣。敌营阴沉杀气直冲云霄,战场上白骨还缠着草根。剑河寒风猛烈大雪鹅毛,沙口石头寒冷马蹄冻脱。亚相勤于王政甘冒辛苦,立誓报效国家平定边境。古来青垂史名屡见不鲜,如今将军功名胜过古人。赏析: 这里四句写白昼出师与接仗。手法上与《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写夜行军大不一样,那里是衔枚急走,不闻人声,极力描写自然;而这里极力渲染吹笛伐鼓,是堂堂之阵,正正之旗,突出军队的声威。开篇是那样奇突,而写出师是如此从容、镇定,一张一弛,气势益显。作者写自然好写大风大雪、极寒酷热,而这里写军事也是同一作风,将是拥旄(节旄,军权之象征)之“上将”,三军则写作“大军”,士卒呐喊是“大呼”。总之,“其所表现的人物事实都是最伟大、最雄壮的、最愉快的,好象一百二十面鼓,七十面金钲合奏的鼓吹曲一样,十分震动人的耳鼓。和那丝竹一般细碎而悲哀的诗人正相反对。”(徐嘉瑞《岑参》)于是军队的声威超于自然之上,仿佛冰冻的雪海亦为之汹涌,巍巍阴山亦为之摇撼,这出神入化之笔表现出一种所向无敌的气概。“三军大呼阴山动”,似乎胡兵亦将败如山倒。殊不知下面四句中,作者拗折一笔,战斗并非势如破竹,而斗争异常艰苦。“虏塞兵气连云屯”,极言对方军队集结之多。诗人借对方兵力强大以突出己方兵力的更为强大,这种以强衬强的手法极妙。“战场白骨缠草根”,借战场气氛之惨淡暗示战斗必有重大伤亡。以下两句又极写气候之奇寒。“剑河”、“沙口”这些地名有泛指意味,地名本身亦似带杀气;写风曰“急”,写雪片曰“阔”,均突出了边地气候之特征;而“石冻马蹄脱”一语尤奇:石头本硬,“石冻”则更硬,竟能使马蹄脱落,则战争之艰苦就不言而喻了。作者写奇寒与牺牲,似是渲染战争之恐怖,但这并不是他的最终目的。作为一个意志坚忍、喜好宏伟壮烈事物的诗人,如此淋漓兴会地写战场的严寒与危苦,是在直面正视和欣赏一种悲壮画面,他这样写,正是歌颂将士之奋不顾身。他越是写危险与痛苦,便“越发得意,好象吃辣子的人,越辣的眼泪出,更越发快活。”(徐嘉瑞《岑参》)下一层中说到“甘苦辛”,亦应有他自身体验在内。 末四句照应题目,预祝奏凯,以颂扬作结。封常清于公元754年(天宝十三载)以节度使摄御史大夫,御史大夫在汉时位次宰相,故诗中美称为“亚相”。“誓将报主静边尘”,虽只写“誓”,但通过前面两层对战争的正面叙写与侧面烘托,已经有力地暗示出此战必胜的结局。末二句预祝之词,说“谁不见”,意味着古人之功名书在简策,万口流传,早觉不新鲜了,数风流人物,则当看今朝。“今见功名胜古人”,朴质无华而掷地有声,遥应篇首而足以振起全篇。上一层写战斗艰苦而此处写战胜之荣耀,一抑一扬,跌宕生姿。前此皆两句转韵,节奏较促,此四句却一韵流转而下,恰有奏捷的轻松愉快之感。在别的诗人看来,一面是“战场白骨缠草根”而一面是“今见功名胜古人”,不免生出“一将功成万骨枯”一类感慨,盖其同情在于弱者一面。而作为盛唐时代浪漫诗风的重要代表作家的岑参,则更喜欢强者,喜欢塑造“超人”的形象。读者从“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所感到的正是如此。 全诗四层写来一张一弛,顿挫抑扬,结构紧凑,音情配合极好。有正面描写,有侧面烘托,又运用象征、想象和夸张等手法,特别是渲染大军声威,造成极宏伟壮阔的画面,使全诗充满浪漫主义激情和边塞生活的气息,成功地表现了三军将士建功报国的英勇气概。就此而言,又与《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并无二致。三、分析
(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2)本题考查分析比较两首诗歌抒发的感情的不同。要结合诗句与写作背景,仔细理解的基础上比较。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