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独家】嫌获的奖项低而拒绝领奖:作品最终判定者是观众,绝不是评委!

来源:互联网时间:2023-06-21 13:19:06

大家好,我是中年大叔的肆拾年华,感谢您的驻足阅读,您的关注、点赞、收藏与分享将是激励我不断前行的动力。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谚语:谦逊的人常思已过,骄傲的人只论人非。它告诫我们:谦虚的人常常思考自己的过失和不足,以此修养身心;骄傲的人只知道把过错推在他人身上,看不到自己的错误和欠缺,这样是不足取的。

提起这句谚语,是想作为礼物送给自掏30万拍作品却因获三等奖嫌低而拒绝领奖的青岛电影学院尼雅蕾同学。想让她放下傲慢与偏见,收起张扬的个性和偏执,学会谦虚和尊重他人,可以虚心接受别人的评价和意见,不断完善自己的作品,成为一名优秀的导演。

认识青岛电影学院18级导演系的尼雅蕾同学,源于一条点赞量已超3万,留言高达6000余条的女大学生拒绝领奖的视频。她是视频中的当事人,也是网络热议的30万毕业作品遭学院打压,上台夺麦不领奖并发泄不满事件的主角。

青岛电影学院颁奖礼上,女生花30万拍片获三等奖,当众夺话筒表达不满并弃奖详情:

6月19日,在举行的2023年青岛电影学院“金象奖”颁奖礼上,主持人宣布了三等奖获奖作品,共有5名获奖者上台。

在场一位长发女生拉下脸,一把夺过话筒开始“发言”。自称是2018级导演系的尼雅蕾,其导演的短片为《吹响小山河》。称自己花30万元拍这个片子,学校也出了点,对于三等奖是不接受的。表示自己的作品在国际上获得过很多奖项了,A类的提名什么的,但很遗憾,没得到学校的认可,会继续拍摄,坚持自己的想法,但这个奖她今天领不了,并将手中的奖杯放在了台上,令在场的许多人大吃一惊。主持人试图从她手中拿走话筒,却被直接无视,随后径直离开。

说实话,我的确被尼雅蕾同学张扬的个性给惊着了!在场很多人都是自己导师与同学,如此不留余地地当众发泄不满,质疑学院打压自己,诉说不公是否真的合适?这里面真的有猫腻和所谓的暗箱操作吗?

尼雅蕾同学强调30万的作品,实际上是陷入了艺术作品的好与不好和制作成本的大小挂钩的误区

不少导演和观众都认为:大投资的影视作品,绝对是大制作,那质量也会是上品。相比而言,有些曾经名不见经传的小剧组、穷剧组,用紧巴巴的经费,必然拍不出好作品。但实际上,现在的很多影视剧,动辄就是几十亿的投资,所拍出来的作品,很多都不尽如人意。

反而是曾经名不见经传的小剧组、穷剧组,却能用紧巴巴的经费,交出了极其出色的作品,称得上是“穷剧组出神作”。如《万万没想到》、《太子妃升职记》、《毛骗》、《镇魂》等低成本的网剧,引起了追剧热潮,受到了不少观众的喜欢。这些网剧用事实告诉我们,低成本也能有好口碑,艺术作品的好与不好与制作成本并没有太大的关系。

正如胡彦斌所说:“我们什么时候讨论艺术作品的好与不好和制作成本的大小挂钩了?我们有没有问过自己为什么要在乎呢?在乎地点是什么呢?大投入一定等于好作品吗?”,好的作品即便投入不多也能展现精彩,成为影视剧的“黑马”,斩获无数好口碑,大投入也不一定等于好作品。

尼雅蕾同学强调自己的参赛作品曾在国际上获过很多奖项,而却在校内奖项中降级,实际上是陷入了价值观需求的误区。

在西方人眼里和概念里,中国永远是贫穷、落后、愚昧和刻板的,也总喜欢抹黑,污蔑,妖魔化中国。反观中国影视作品在国外获奖,部分都是需要去反映中国阴暗一面,不能用阳光正义的素材。因为符合西方国家价值观对我们的认知需求而定的!说白了就是想控制我们价值观的主导权!一些影视作品或主动或被动的被他们利用!

留言区的一位网友一语道破天机:事实上,美西方通过喜欢通过掌握话语权,审美标准,引导国内知识分子或写或拍或画一些抹黑中国的内容,然后让他们拿奖,然后在国内培养一些公知,一些充分认可美西方价值观的业界大佬,对这些奖项进行吹捧,然后通过市场经济获取商业利益,从而形成一个圈子或者利益链条,吸引更多人进入这个圈子,一同获利一同接受西方价值观。

欧美获奖影片正能量的居多,我国想获国际大奖那就得各种自黑才行,才会被定义为真实。人家评委会不相信我们也有真善美的,所以我们的片子获奖至少现阶段没什么好吹的!

简单地讲,国际上拿奖要拍国内的落后与衰落,国内拿奖要拍发展成就与展望未来,两个方向不存在必然性。而在国内要获得奖项,就必须要与我们自己国家的价值观体系相适应。

尼雅蕾同学所说的作品在国际上获得很多奖项,实在有些言过其实,有自吹自擂之嫌。

经过搜索,《吹响小山河》确实参加了一些国际电影节,并且获得了一些提名或者入围。比如,在2022年的柏林国际电影节上,它获得了最佳短片提名,在2022年的戛纳国际电影节上,它入围了金棕榈短片单元,在2022年的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上,它入围了地平线单元等等。但是,在这些电影节中,并没有真正获得过任何一个奖项。而且,在这些电影节中参赛的短片数量也非常多,有些甚至有几千部。所以,能够入围或者提名,并不代表就是很优秀或者很有影响力的作品。

尼雅蕾同学坚称会坚持自己的想法,恐怕会误入影视作品的作品好坏由参赛名次来评判的误区。

一部摄影作品或影视作品最终判定者是观众,绝不是评委!一部观众不认可的作品,即使被各类赛事的评委评为了优秀等次,如果一直得不到观众的认可,也难以做到经久不衰,流传百世。

在尼雅蕾同学参赛的剧情短片类2022级毕业联合作业中,一等奖为《红日照青林》、《电梯》;二等奖为《行舟》《顺阳在上》;三等奖为《游园》、《一刻钟》,《吹响小山河》。2023级毕业生联合作业中,一等奖为《淑芬》、《口吃患者》;二等奖为《楠树人家》、《芥末薯片》《黄昏》;三等奖为《掩护》、《兜风》、《欢迎光临》、《世界上最小的鸟》,以上作品在微博中均能搜索到,谁高谁低,谁优谁劣在观众看完后便会立判高下。

尼雅蕾同学的《吹响小山河》未评为一等奖,在笔者看来可能存在以下原因。

本以为学校的评判标准就是“圈”文化,不利于学生独立思维和坚持初心。为替尼雅蕾同学打抱不平,特意去看了她的作品《吹响小山河》,想为其美评几句,却迟迟未能下笔。

一是拍摄背景不符合时代主题特征。《吹响小山河》中留守儿童对标城市时间线应该在21世纪前,与路遥在《平凡的世界》塑造的孙少平形象相似,中国乡村远没有那么贫穷河落后,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和美丽的中国梦时代主题极其不符。或许这也是被评为国际奖项而非国内奖项的原因所在。

二是故事题材老套没有新意。《吹响小山河》讲述的是风车村一个叫朱泽宇的留守儿童,上课溜号孤僻自闭,靠一部红色电话机,寄托对在城市打工爸爸的思念,她的音乐老师逐渐走进他的内心,带领学生成立风车村合唱团,共同演绎《弯弯的月亮》献给在外工作的父母,并等到爸爸归来的故事。影片极其俗套,与作品中所介绍的山村留守儿童眼中充满童趣和浪漫主义色彩的异想世界,有一定的创意和魔幻主义色彩,有些大相径庭。

三是严重脱离现实。《吹响小山河》留守儿童的生存环境与现实格格不入,感觉是不懂农村的城里人拍了农村。尤其是老师到城里后,将孩子们大合唱的视频通过电视放给城市中的爸爸们看,旁边是高楼大厦,其中几个矮房子中间空地上则是打工人,有点太刻意,脱离现实。

尼雅蕾同学的《吹响小山河》,在大多数网友眼中评价不高。

有网友认为:影片中房屋颜色和服装太刻意与乡村色调格格不入,小男孩学口琴没有过程,情节不够饱满显得突兀。

有的则认为拍的20分钟小短片,说是描写山村留守儿童的,但其实远不止如此,表现手法简单又幼稚,用文艺的手法表现苦难与丑陋,看出来导演完全不了解留守儿童,所以故事显得很假,节奏很乱。

还有的表示:孩子连走路都很生硬,老师也是连说话都很用劲,起码的表演技巧都不行。故事题材老套没有新意,编剧没搞懂各个人物之间的矛盾,也没有把冲突升华;至于导演的技巧,只想说是各种技法堆砌,尤其是做饭那段,突兀的来一个黑白色调和彩色对比,除了拿来主义看不到太多的理解,三等奖我感觉都不应该给。

更有人认为:她这个片子和一等奖、二等奖差距的确挺大,学校能给个三等奖,估计也是看她投资挺大吧。

有的网友建议:有好奇的可以去看看原片,这种类型的在国外获奖不奇怪,在国内不获奖更不奇怪。跟一等奖的《红日照青林》相比,得三等奖不亏,的确不如人家,花一百万也比不过人家一等奖。

当然,我们要承认尼雅蕾同学的努力和付出。拍摄一部电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女生能够自掏腰包花费30多万,说明她对电影有着极大的热爱和执着。此外,我们也尊重独立表达思想的作品!但一个把奖项看的这么重的人,着实让人喜欢不起来!

尼雅蕾同学,巴尔扎克曾说过:“自满、自高自大和轻信,是人生的三大暗礁”,你的过度自大与自负实在不讨喜。正如戴尔·卡耐基所说的,你存在《人性的弱点》,天下最悲哀的人莫过于本身没有足以炫耀的优点,却又将其可怜的自卑感,以令人生厌的自大、自夸来掩饰。

或许,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本哈姆雷特。艺术这玩意,本无统一标准,每个时代每个文化地区均不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真理迈前一步就是谬误,强硬迈前一步就是自大,就是偏执,就是自我!希望你戒骄戒躁,继续努力,争取成长为一位优秀的导演。

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说过:“人要发脾气就等于在人类进步的阶梯上倒退了一步”。学会控制情绪,方能掌控自己的人生。你有些过于娇情了,也太过自我和张扬个性了。如果不愿接受现实,当初参加竞赛时就应有最坏心里准备,在让自己下不来台的同时,其他人又如何下得了台。

各位友友你们怎么看,尼雅蕾同学到底是对还是错呢?你们看过《吹响小山河》吗?你们感觉拍摄的怎么样?欢迎留言讨论!

标签:

图文推荐

热门文字

标签

精彩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