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白鹿原》即将出版,人民文学编辑问陈忠实:“你要稿费还是要版税?”陈忠实这时正在经历了6年的贫困生活,过着吃馒头、咽咸菜的日子。他有些疑惑地说:“我不太懂,你说咋弄就咋弄。”然而,恰恰是陈忠实这句看似云淡风轻的话,最终让他获得了455万元的收入。
(资料图片)
陈忠实的作品《白鹿原》对中国文坛、他本人以及关中平原这片土地都具有非凡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当陈忠实完成《白鹿原》的手稿后,他内心其实是充满了疑虑和困惑的。将这厚如砖块的稿纸交给人民文学的两位编辑时,他的双手颤抖着,仿佛在把自己的生命交托出去。这种感觉,只有倾注了毕生心血的文学创作者才能真正理解。
陈忠实在此之前已经是陕西文坛的名人,但在他46岁那年,他下定决心要写一部死后仍能留在人间的伟大作品。这其中蕴藏的缘由,也充分展示了陈忠实的文人风范。
陈忠实并非一个天生的作家。在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大量的西方和欧美文学涌入了中国文坛。正是在这个时候,陕西地区涌现出了路遥和贾平凹等作家,他们成为了备受瞩目的后起之秀。
陕北的路遥凭借着《人生》走红,轰动了整个文坛。陕南的贾平凹也以《酱豆》、《浮躁》和《秦腔》等作品走到了前台。
在“陕西文坛三驾马车”中,唯独陈忠实没有写过一部长篇小说。当时的文坛普遍认为,评价一个作家真正才华的标志就是他是否能写出长篇小说。
当时,陈忠实、贾平凹和路遥都在陕西作协工作。由于《人生》的巨大成功,路遥几乎每天都有大量读者找上门来。但有趣的是,很多人走到陈忠实面前时,却问:“路遥在哪里?”陈忠实就像是一名指路人一样。
后来的一次骑车途中,陈忠实意外遇到了几位知己。这些朋友在交谈中突然问道:“你一个搞文学的,怎么写不出像《人生》一样的作品呢?”这句话直戳陈忠实内心,尽管它似乎毫不经意,但对他而言却是一记深刻的刺激。
于是,陈忠实决定开始创作《白鹿原》,而这个过程持续了整整6年。陈忠实辞去了陕西省作协的职务,搬到了乡下的一间平房里,开始了漫长而艰苦的创作之旅。
需要强调的是,那个时候的陈忠实已经是三个孩子的父亲,家庭生活非常拮据。作为一个年过四十的中年男性,他把养家的重担全部交给了妻子。他开始写作《白鹿原》,就像是走在一条漫长的黑暗隧道里,前途未卜,也可能付出了所有努力却不被承认,这是他最大的挑战。
在那漫长的6年里,陈忠实前两年几乎都用来做准备工作。他走访了陕西关中的11个县,与田间的老农们交流、劳作,收集了大量史书没有记载但却广为流传的民间秘史和传说。有人说,《白鹿原》中有浓厚的《百年孤独》影子,原因就在这里。
在创作完成之前,陈忠实的妻子曾来送饭。正当她推门离开时,陈忠实对她说:“我快要写完了,不需要再送饭了。”妻子问:“如果最终无法出版呢?”陈忠实答道:“那就去养鸡吧!”
“如果不能出版,就去养鸡。”这句话就像是陈忠实给自己的文学梦想立下的最后通牒。同时,当从四川前来陕西找陈忠实时,编辑们也正好从他那里接过了《白鹿原》的55万字手稿。陈忠实就像是把自己的生命交到了编辑们手中一样。
后来,当编辑们回到北京,在火车上阅读完整部《白鹿原》的手稿的时候,他们的焦虑和紧张溶于对作品的投入之中。在那些日子里,陈忠实在等待编辑的回应时,内心充满了不安,因为如果这次的努力无法获得认可,那么他所有的付出就将白费。
然而,编辑们的回应让陈忠实震撼不已:“开天辟地。”这四个字让陈忠实充满了对文学的新希望。多年来的心血,终于得到了应有的回报。
接着,《白鹿原》准备出版。但在这之际,一个让人感到不安的声音出现了。有评论家指责小说中充斥着大量的不健康、露骨的情节描写。这使得陈忠实不得不删减一些内容,以便能够通过审查。于是,在《白鹿原》最初的版本中,部分内容被删除,让一些读者心存遗憾。
实际上,很多人对《白鹿原》的了解仅限于电视剧的版本。然而,电视剧对原著进行了大量的删减和修改,失去了原著的深度和精髓(熟悉原著的读者对此深有体会)。
直到多年后,人们的思想更加开放,社会更加进步,人们开始能够更好地接受那些当初被视为不宜的内容。这也使得那些被删减的部分重新回到了《白鹿原》之中。
《白鹿原》不仅仅是一部小说,更是一部半部近现代中国的历史。陈忠实的名字将与此作品永远连接在一起,成为永恒的符号。他用自己的生命铸就了这部民族史诗,文字的力量在其中生生不息,永不磨灭。
回顾整个过程,陈忠实创作《白鹿原》的故事就像是一场传奇。他通过创作这部作品,不仅仅完成了自己的文学梦想,也为文学史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所以,如果你对《白鹿原》的了解仅限于电视剧,不妨翻阅一下原著。原著中的文字更加深刻、更加隽永,那些被删减的部分也将让你更加深入地理解这个故事的内涵。这个故事不仅仅是一个人的创作历程,更是一个时代的印记,一部承载着人类情感和历史沉淀的伟大作品。
同名电视剧原著小说《白鹿原》未删减 陈忠实著作 茅盾文学奖经典收藏小店月销量1012¥39.8打开百度APP立即扫码购买购买标签: